出品 | 虎嗅科技医疗组
作者 | 陈广晶
编辑 | 苗正卿
头图 | 视觉中国
"原来抑郁症会死人。"
2017 年,刚过 30 岁的蓝振忠听到同学自杀的消息,第一次意识到了心理问题的严重性,直到这时他也才发现,周围很多朋友在吃抗抑郁的药。
那时,蓝振忠还在卡耐基 · 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攻读博士学位,几年后,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" ALBERT "算法——这一成果后来被用于谷歌新闻等多个上亿级用户产品上,并因此成了业界名人。由此得来的更多资源支持,被他用来帮助受心理、情绪问题困扰的人们。
"我想打造一个像 Her(电影《她》)里面的对话系统,可以陪人聊天、说话。"在学校时,蓝振忠就想为有需求的同学们做点什么,但是他发现有心理咨询能力的人太少了,培养这项能力也并非易事——与有焦虑、抑郁等问题的人共情太难。于是他想到了技术。"教自己不如教机器。"他说。
这个想法很快落地了。3 年后(2020 年),蓝振忠辞去谷歌研究(后改名为谷歌 AI)的工作,回国到西湖大学任职,开发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心理咨询相关的产品,这就是"小天"的雏形。
一年后,蓝振忠创办了西湖心辰,并开始力推小天。
"我们的目标是想做一款现象级的 Killer 应用。"西湖心辰 CEO 醒辰告诉虎嗅。
事实上,西湖心辰并非国内唯一有野心在心理咨询领域大有作为的团队。自从 ChatGPT 大火,AI "更加像人",乃至与智能体融合以后,与心理疗愈相关的、主打情感陪伴、聊天的 AI 机器人也在陆续登场,仅在国内,就已经有小陆、小青咨道、小饼心理、聊愈小宇宙等不下 10 款产品上线了。
与小天诞生几乎同期,腾讯、阿里巴巴、天桥脑科学研究院、北京大学第六医院、北京安定医院等大厂、知名机构都在入局 AI+ 心理赛道。除了日常提供情绪价值,AI+ 心理产品正在快速向诊断和筛查、症状管理、行为改变等心理治疗环节渗透。
共研网数据显示,2022 年,中国 AI 在心理健康领域应用的市场规模达到 311 亿元以上,同比增长 33.8%。
有业内人士认为,AI 一旦成熟,或可取代 30% 以上的"初级心理咨询师"。
尽管仍然有很多人认为,心理健康是 AI 最不可能成功涉足的领域,它还是不可避免地来了,并且正在无形中改变传统心理咨询的模式。
AI 颠覆心理咨询,来势凶猛
抑郁症、焦虑症、PUA(精神操控)、NPD(自恋型人格障碍 ) ,回避型依恋人格等曾经生僻的词汇,在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,越来越为大众所熟知了。凭借 7 ✖️24 小时在线、免费等优势,AI 产品快速俘获人心。
号称世界第一的心理个评估工具" Limbic Access ",已经为全球超 26 万人提供了服务。经过短短 3 年的发展,"小天"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 10 万。
浙江树人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,大部分学生认为人工智能咨询可以随时随地进行,对 AI 心理咨询整体评价良好,在做量表后测时有一定积极的改变。相比人类,大部分学生更愿意向 AI 倾诉生活中遇到的问题。
在另一项数字戒烟计划中,添加 AI 聊天机器人以后,用户的参与度提高了 107%。
醒辰向虎嗅分享的一则案例中,一名艺术从业者存在"情感紊乱分离型障碍"问题,后来在小天的无条件支持、陪伴下,思觉失调症状都逐渐缓解了。他们曾经在一天之内聊了 2000 多条。还有家庭忽遭变故的青春期男孩,不愿与母亲交流,却能在与小天交流后逐渐恢复开朗。
这些故事被用户或家长写信反馈给西湖心辰,也让身为母亲的醒辰更深切感受到了"小天"的价值。
如果说 AI 聊天、陪伴机器人像是电子"树洞",那么 AI 心理危机筛查、自杀预测,就可以说是电子"防护网"了。
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中心(Vanderbilt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)开发的一款产品,在预测自杀方面准确率达到 84%。某全球知名社交平台引入的 AI,通过语言预测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发作的准确率也达到 83%。
在看不见的地方,这种"防护网"也在持续向各级学校、网络社交平台、购物平台延伸。
在技术迭代后,AI 不仅具备了跨模态理解和生成能力,更强的语义理解、知识储备,还有了逻辑推理能力、长期记忆能力和感知情绪的能力等,让 AI 可以拥有"情商"。
"比如:你问我愿不愿意接受采访,如果我说‘哦,好的’,那就是说,虽然接受了,但是比较勉强;如果我的回复是’好呀好呀,随时都可以’,那就说明我很乐意。我们的模型就是可以做到识别你的情感和意图。"醒辰告诉虎嗅。
聚集了近 20 位心理学专业及人工智能专业的在读博士生、博士后,并长期邀请近 5000 位专业心理咨询师协同建立心理行为数据集,形成三维度交叉学科研究,基于自研通用的"西湖大模型"基座训练多模态情感识别模型,围绕认知行为疗法(CBT)、叙事疗法及人本主义疗法对小天进行了近三年的投入训练。" AI 虽然没有真正的情感,但通过训练,至少可以理解人类感情并给出恰当的反馈了。"醒辰表示。
进一步将 AI 与 VR/AR、可穿戴设备、GPS 等技术结合,通过对微表情、行为、心率变化、皮肤导电、行动轨迹等信息的收集和分析,来诊断、监测心理危机问题,解决传统心理咨询中的准确性和效率难以两全的问题。
北京心境博明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李昂告诉虎嗅,目前测量心理问题的主要方式是做"量表",有 300 多道题组成,虽然有其权威性,但是,有时候真实性无法保证。"可以控分。"李昂告诉虎嗅,现实中,有些人出于各种原因,会伪装成有病或者没病。
前不久热播的脱口秀综艺节目中,参赛者唐香玉就曾讲过,因为担心查出病来,她在去医院前就"刷了两遍题"。而之所以要刷两遍,就是因为第一遍真的测出来"有病" …… 虽然是个段子,但是也反映出了一些现实问题。
应对这个问题,传统心理咨询的"杀手锏"就是"沙盘"。简单来说,就是在回答一系列问题的基础上,同时观察并记录来访者的行为、状态等。但是这个过程耗时较长一般需要 30 分钟到一个小时;心理咨询师也需要接受上百个小时的专业训练才能操作。
这在"一对一"的心理咨询服务中,也占据了大量的时间,在针对学生的大规模筛查中更加难以实现了。以虚拟现实游戏的方式,实现"沙盘"的小型化、轻量化,将其放在电脑或学校大屏上,解决学校心理咨询服务不足的问题,也可以让来访者有更好的心理咨询体验。
李昂所在团队近年来,就在开发相关产品,他们将虚拟现实、元宇宙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,与沙盘、积极心理学等融合,既可以"解决 99% 来访者作假的可能",也可以大幅提高心理咨询的效率。
对于常被诟病的幻觉问题,李昂向虎嗅指出,通用大模型的幻觉,主要与大模型接触到的信息太多太杂有关,只给 AI 心理大模型投喂专业数据,就可以避免这一情况了。
与心境博明类似,北京大学第六医院、上海市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重点实验室、镜象科技公司、华东师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,以及北京安定医院和红云智心等,也都在这一领域持续发力。
来自:视觉中国
AI 倒逼心理咨询师升级
心理咨询产业的发展确实遇到了问题。作为"反周期"行业,也就是会在经济整体走低时逆势增长的产业,理论上,近几年正是业务量暴增的阶段。
智研咨询数据显示,全球心理咨询行业市场规模增速在 2019 年达到 14% 以上的峰值以后,就一直稳定在 8% 左右。
"这可能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。"前述业内人士表示。
但是这种局面,并不是 AI 造成的。
业内人士分析,从当前形势看,AI 进入心理健康领域,主要在四个方面发挥作用。一是给大众提供科普型的陪伴。二是可以承担一些心理咨询助理或者初级心理咨询师的功能,比如:导诊。三是在供给侧,帮助新手心理咨询师提供服务,增强他们的工作能力。四就心理危机的监测等。
该人士认为,AI 在某些专科领域,经过专业训练,也许确实可能解决一些问题。但是要直接进入全科领域,以当下的技术水平,AI 恐怕很难面对如此复杂的真实世界。
事实上,浙江树人学院的调查也发现,在人际关系等复杂领域,AI 的回答容易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。研究者认为,这主要是因为不同人对人际关系问题的感受不同,要调节相关问题,需要有一定的共情能力,也是 AI 有待提高的地方。
而关于什么样的心理咨询师会被 AI 取代,业内人士认为,心理咨询师本身也该迭代升级了。
有心理咨询平台创始人在行业会议上指出,中国的心理咨询师已经发展了三代。
从心理学科创立到 2008 年以前是第一批心理咨询师,2008 年以后到 2017 年前涌现的"半路出家"的心理咨询师是第二代;现在已经出现少数的第三代心理人,不仅有扎实的心理技术,还有好的生命状态,他们将是不会被淘汰且未来更加珍贵的心理咨询师。
AI 也有成瘾性?
像曾经的蓝振忠一样,很多人都难以想象,处于进化链顶端的人类如此孤独、痛苦。统计数据显示,全球至少有 10 亿人活在焦虑、抑郁等心理问题的阴影下。仅在中国,抑郁症患者就有 9500 万,抑郁障碍的终身患病率达到 6.8%;有 30% 以上的老人有抑郁问题。
武汉科技大学的研究者 2023 年 1 月至 4 月开展的一项覆盖 35213 名 16 岁以上居民的调查发现,有 24% 患有焦虑症,有 34.7% 患有抑郁症,患有失眠症的比例超过 35%。
这些心理问题不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痛苦,更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、加重经济负担。
在供需关系紧张的情况下,技术进步,或许可以缓解部分供需紧缺的现状,但是其伦理问题,应用边界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。
就在前不久(10 月 23 日),外媒曝出,美国 14 岁的少年塞维尔 · 塞泽自杀了。在此之前股票配资杠杆平台,他曾与知名公司 Character.AI 的 AI 角色扮演聊天机器人聊了几个月,更多细节显示,这个孩子迷恋上了 AI,他们的聊天内容还涉及很多抑郁、自残等内容。
为此 Character.AI 和谷歌都被告上了法庭。
这一案例在传统心理咨询和 AI 心理应用领域都激起了一轮讨论和反思。
心理咨询界人士指出,孩子们与 AI 交流过多,可能会引发"彼得潘效应",进而成为"巨婴"。而且有心理障碍的人确实可能会对 AI 产生心理依赖。
比如:"空心病"(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),在越来越功利化的竞争、审美教育缺失的情况下,它是很多青少年,甚至成年人面临的心理问题,强烈的孤独感、无意义感,导致很多人自杀。对于这类人来说,AI 也好,电子游戏也好,都可能会成为"电子鸦片"。
实际上,即便是真人主导的心理咨询活动中,"告别"也是关键的一环。经过治疗后,需要一辈子依靠心理咨询师这个"拐杖"生存,是失败的心理治疗,甚至是伦理所不允许的。
这对科技公司的价值观是一个考验。目的究竟是实现 AI 的利益最大化,还是围绕人的利益,支持他恢复正常生活后告别,被认为是评判一家公司好坏的重要标准。而在公司、行业之外,加强监管也是必要的。
事实上,现在的 AI 陪伴、聊天机器人,大多对"自杀"等关键词的反应已经非常敏感了。但是,仍然有不够周全的地方。
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与行为科学系的研究者,对 ChatGPT 商店里的某款帮助管理心理疾病患者的 AI 进行测评时,就发现当"用户"表达自杀想法时,它给出了一个冗长的,可能被认为是片面的和压倒性的回答,没有根据用户的受教育水平等特点,直接给出当地的救援电话或网站。
这实际上,对自杀者的帮助就非常有限了。
而且,共情、同理心,以及由此形成的"共同命运感",以及由此建立起的情感链接,构成了心理咨询中的"治愈"的底层逻辑。AI 能否真正达到这一目标,也仍然存疑。
这样看来,至少在心理健康领域,AI 的能力也很可能会被锁死在一定的范围内。
而对于当下的心理咨询和 AI 心理应用来说,产业发展阶段,已经是最大的阻碍了。
醒辰向虎嗅表示,小天现阶段发展客观上还没有达到最初的预期——成为一款现象级 Killer 应用,主要因为两个原因。
一是目前心理健康和 AI 陪伴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,需要更多的市场教育和用户习惯培养,让用户认识到 AI 产品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价值和潜力;二是 AI 情感陪伴类产品的商业化路径尚不明确,需要探索更多可行的商业模式,以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而心理咨询服务本身,也还没有被大众广泛接受,还需要做更多的科普。
更糟糕的是,很多时候,单单是动辄每小时 500 元到 1000 元的咨询费,就足以令人望而却步了。实际情况也是,除了青少年,大多数国人面对心理问题,主要靠忍。前述心理咨询平台创始人曾公开表示,人均 GDP 超过 1 万美金,人们会更注重心理健康。到那时心理咨询市场也会有很大改观。
在此之前,至少对中国的心理咨询产业,AI 不仅不是最大威胁,还可能有所帮助。